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目標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3.3萬億千瓦時左右。
《規劃》提出,加強可再生能源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裝備攻關。涉及的技術中,除去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高海拔大功率風電機組、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電池、綠氫制備等技術之外,多項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也被囊括其中,包括鈉離子電池、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
目前,儲能市場多種技術路線并存,不過電化學儲能占比近年來快速攀升。《規劃》中也將電化學儲能作為發展指引聚焦的一大要點。
當前,鋰電依舊是業內主流路線,但隨著寧德時代中科海鈉等多家企業入局,鈉離子電池也在快速崛起,成為儲能市場中的焦點。#鈉離子電池#
鈉離子電池發展進程
2010年以來,鈉離子電池受到了產業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更是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世界第一家鈉離子電池公司英國Faradion公司于2011年成立,并于2015年首次將所生產的層狀氧化物體系鈉離子電池運用到電動自行車中,當時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僅在80Wh/kg左右。
隨著法國Tiamat、中國中科海鈉等全球領先鈉離子制造公司陸續成立,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快速增長。
目前,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最高已達到160Wh/kg,逐步追趕磷酸鐵鋰電池,為鈉離子電池產業化應用奠定基礎。
鈉離子電池概覽
鈉電池近年來研究逐漸走向成熟,由于鈉離子儲量為鋰儲量420倍,存量豐富、價格低廉,理論bom成本較鋰電池可減低30%-40%,且鈉電池安全性、高低溫、快充性能更優異,因此在儲能、兩輪車等市場具備廣闊應用空間。
相較鈉離子,鋰離子半徑小、標準電勢高、比容量高,是發展電池的首選,但目前鋰資源的短缺限制了下游發展,市場開始重視元素豐度更高的鈉電池。
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結構類似,目前研究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主要包括過渡金屬氧化物體系、普魯士藍化合物體系、聚陰離子化合物體系等。
鈉電池能量密度更低,即要求相同續航里程,鈉離子電池體積要求更大,比如之前的磷酸鐵鋰更適合公交車等大型客車,三元鋰電更適宜小轎車。
鈉離子電池在規模化應用后成本有望低于鐵鋰電池,可在大規模電化學儲能、低速電動車等領域得到廣闊應用,有望與鋰離子電池形成互補和有效替代。
鈉離子電池在推廣期的成本為0.5-0.7元/Wh,發展期0.3-0.5元/Wh,爆發期將降低到0.3元/Wh以下,有望依靠自身規模優勢快速推廣鈉離子電池的應用。
鈉離子電池會先在儲能和兩輪電動車等對能量密度敏感度低的領域推廣應用。
鈉電池逐步走向產業化,但鋰電池仍會是長期最主流技術路線。
鈉離子電池是一種補充而不是一種替代。鈉離子電池的應用在多元場景下,能夠一定程度緩解電池對鋰資源的依賴。
鈉離子電池產業鏈
鈉電產業鏈布局承襲鋰電,利于產業化快速導入。
當前我國鈉離子電池產業鏈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布局尚不成熟。鈉離子電池產業鏈結構與鋰電類似,包括上游資源企業、中游電池材料及電芯企業。
產業鏈部分環節變化如下:鋁箔代替銅箔,鈉鹽代替鋰鹽,隔膜材料沒有變化。由于鈉離子的特性,正極、負極,包括電解質等均需要切換,產業鏈布局仍需完善。
鈉離子電池產業鏈:
行行查數據顯示,鈉離子電池上游原材料企業主要包括攀鋼釩鈦、河鋼股份、建龍集團和華陽股份等;鋁箔企業包括鼎盛新材、萬順新材、南山鋁業和云鋁股份等;氰化鈉相關企業包括安慶曙光、河北誠信、重慶紫光等;二氧化錳相關企業包括湘潭電化、紅星發展等。
中游電池材料沿襲鋰電格局,傳統鋰電材料龍頭具備先發優勢。電池級碳酸酯相關公司包括石大勝華、海科新源、奧克股份等;電解液主鹽企業包括天賜材料、多氟多、江蘇國泰、永太科技等。
正極材料有普魯士白、層狀氧化物兩類材料,克容量160mah/g。正負極材料主要企業有:容百科技、當升科技、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來和翔豐華等。
負極材料開發能讓鈉離子存儲和快速通行自由穿梭的具有獨特孔隙結構硬碳材料,克容量可達350mah/g以上。
電解液:開發適配正負極材料的新興獨特電解液體系,在制造工藝方面可以與現有制造工藝和設備相兼容。
鈉離子市場格局
全球近三十家企業開始布局鈉離子電池,儲能、電動車應用多點開花。
除了Faradion、Tiamat和中科海鈉世界三大鈉離子電池生產廠商外,美國NatronEnergy、中國鈉創新能源等二十余家企業紛紛布局商業化鈉離子電池,并逐步拓展產業化應用,包括儲能電站、5G基站、車用電池等。
海外主要公司還包括英國FARADION公司、美國NatronEnergy公司、法國Tiamat、日本岸田化學、豐田、松下、三菱化學等。
目前,國內鈉離子產業化中有兩類企業備受關注。
一類amk迅速、上下游客戶結構穩定兩大在位者優勢,有利于其快速搶占鈉電市場。國內還有包括鵬輝能源、欣旺達在內的多家公司均已布局鈉離子電池。
另一類是以中科海鈉為首的專注于鈉離子電池研發的新銳企業。其研發基礎雄厚,涉及電池、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全領域,量產走在世界前列,具備先行開拓市場潛力。
寧德時代所用普魯士白體系成本優勢顯著,也擁有迄今為止最高電池密度,而中科海鈉層狀金屬氧化物體系則顯示出優越的循環性能,長期將呈現錯位競爭關系,而非完全替代。
國內部分企業鈉離子電池布局:
2021年7月寧德時代率發布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基于材料體系的一系列突破,寧德時代研發的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充電、優異的熱穩定性、良好的低溫性能與高集成效率等優勢。
目前,寧德時代已啟動相應的產業化布局,預計于2023年將形成基本產業鏈,可大規模量產。
中科海鈉(華陽股份與之合作建廠線)與浙江鈉創(浙江醫藥持股40%)也在領先布局這一領域。
其中,山西新陽清潔能源與中科海鈉主導的1MWh鈉離子儲能系統已在山西落地。
2021年底,中科海鈉宣布將與三峽能源等合作,共同建設全球首條鈉離子電池規模化量產線,屆時規模化鈉離子電池的成本優勢將得到首次驗證。
愛瑪科技發布的鈉離子電池,未來將搭載在自己的電動兩輪車上。
國內企業相關技術路線:
目前國內在鈉離子電池產品研發制造、標準制定以及市場應用推廣等方面的工作正在全面展開,鈉離子電池即將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
長遠來看,鈉電池已具備量產技術,但大規模應用還需2-3年時間,且應用領域主要集中于儲能、兩輪車,動力電池仍以鋰電池為主。
文章來源:http://www.bjxingyerongda.com | 鋰電池回收、電池回收、三元鋰電池、回收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