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行業前景展望。
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正處于十年長景氣周期的起點。
在“雙碳”政策的引導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階段。第一批動力電池已經到了退役年限,回收需求有望逐年增加。
我國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生產始于2014年,而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一般為5-8年;從2019年開始,首批大規模動力電池相繼達到退役年限,市場將形成大規模退役的新常態。預計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總量將達到380.3GWh,2021-2030年CAGR將達到48.9%。
就發展階段而言,目前行業正處于十年長景氣周期的起點,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發展環境:政策大力支持,上游產業供給不斷擴大。
新型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世界主流,我國電動汽車的數量也在持續快速增長。
一方面,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的增長將繼續帶動動力電池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退役規模正在增加,這給電池回收行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同時,在金屬資源短缺、環境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國家政策鼓勵和社會支持回收動力電池,給電池回收行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2022年8月,多部委聯合發布《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到要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系統建設,制定出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管理辦法等部門規定。
發展現狀:動力電池退役潮到來,市場規模大幅增長。
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不斷推廣,電動汽車數量不斷增加,動力電池的裝載量也不斷增加。在政策、資本等各種力量的幫助下,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路狂奔。
在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蓬勃發展的同時,第一批投入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正面臨“退休”。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決定了整車的安全性和續航里程,成本占整車的40%左右。從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來看,動力鋰電池的使用壽命一般為5-8年,有效壽命為4-6年。根據動力電池4-6年的使用壽命,2014年生產的動力電池將在2018年批量退役。從2021年開始,中國將迎來第一批動力電池累計2。
市場結構:行業競爭空前激烈,市場集中度有待完善。
2018年以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大量面臨退役,根據動力電池企業保修期限、電池循環壽命、車輛使用情況等綜合計算。
目前,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屬于朝陽產業,行業競爭格局尚不明確。沒有龍頭企業,行業集中度低。暫時呈現“小、散、亂”的局面,對于有資質的回收企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機遇。
電力電池回收業發展前景廣闊,經濟效益豐厚,進入該行業的企業數量逐年增加。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持續創新高,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漲價壓力下,“變廢為寶”的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價值鏈被重新評估,導致產業資本競相進入市場。
目前,我國已有近6萬家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近10年來,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注冊量不斷增加,2021年將大幅增長至2.45萬家,同比增長620%,2022年增長3.24萬家,同比增長32.4%。
發展趨勢:產業鏈不斷整合,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未來,汽車生產、電池生產等企業將建立更有效的合作機制。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將通過與汽車制造商的密切合作,實現廢舊電池的快速回收和回收工廠,進一步深化電池回收產業鏈上下游戰略聯盟的合作。
動力電池行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上游是原材料,如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固體電解質、結構件、氫氧化鎳等。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熱管理系統、燃料電池堆、系統配件等。動力電池產業鏈下游應用領域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后市場回收動力電池。
動力電池產業鏈。
為了不斷提高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渠道成本,動力電池回收企業將不斷整合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鏈的上下游資源,快速擴大電池回收規模,綁定更多主流電動汽車企業,保持貨源穩定。
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發展三大核心動力。
環境訴求2.1。
廢動力電池含有鈷、鎳、錳等重金屬。雖然價值很高,但重金屬處理不當會污染水質和土壤,對環境影響很大,未經回收會造成嚴重污染。動力電池的所有材料都可以與環境中的一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污染物。一旦進入土壤、水體和空氣,就會造成嚴重的污染。此外,動力電池中富含的鈷、鎳、銅、鋁、錳等金屬也具有豐富的集中效應,會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內積累,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廢鋰離子電池將集中無害化處理和回收金屬。
所以,對廢鋰離子電池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回收金屬材料,是保證人類健康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戰略價值2.2。
我們國家鈷、鎳資源供需嚴重失衡,已經發現儲備極少。
就供需而言,2020年我國鈷、鎳資源需求分別占全球總需求的32%、59%,而供需僅占全球總需求的1.5%和4.8%,供需嚴重失衡,對外依存度極高。
從資源儲備的角度來看,世界已經發現鈷資源達到710萬噸,集中分布在剛果、澳大利亞等地區;已發現鎳資源達到9400萬噸,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巴西。相比之下,我國已發現鈷和鎳資源儲備僅為8萬噸和280萬噸,占世界總儲備的比例極低。
中國鋰資源短缺,主要鋰資源形式包括:礦石鋰和鹽湖鋰。2020年,全球鋰鹽產量分布在中國近60%,但中國鋰鹽上游原料(鹽湖或礦石)70%依賴進口。同時,由于海外國家政策的限制,鋰資源的獲取和控制也非常困難。保證資源供給具有很高的戰略意義,圍繞鋰資源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通過回收動力電池貴金屬,可以有效緩解我國鋰鎳鈷資源的供應約束,保證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具有很高的戰略意義。
經濟性,2.3。
鋰離子動力電池材料退役后仍然含有大量的有價金屬和其它可再生利用成分,具有很高的再生利用價值。
由于下游需求旺盛,電池金屬產能受限,電池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2年電池級碳酸鋰、氫氧化鋰、硫酸鈷、硫酸鎳價格分別上漲了1075%、835%、33%、54%,鋰價格近年來仍處于高位。
資源價格上漲推高了動力電池回收的經濟性,企業資本積極布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7月25日,滬深上市公司已布局動力電池回收軌道24余家,總產能52.9萬噸,總產能90.3萬噸,行業投資活動日益活躍。
第二,市場經濟效益。
動力電池裝機量現狀及預測。
SNEResearch動力電池分析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電池總裝機量為517.9GWh,同比增長71.8%。預計2023年動力電池安裝能力將達到749GWh。
寧德時代連續第六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安裝能力達到191.6GWh,比去年同期增長92.5%,從2021年的33%增長到2022年的37%。同比增長167.1%的比亞迪還實現了70.4GWh安裝能力,市場份額增長到13.6%,與LG新能源基本相當。
動力電池退役激增,市場機遇空前顯現。
數據顯示,2020年動力電池將大規模退役,約有20萬噸電池將面臨退役。到2025年,預計退役電池將達到78萬噸,動力電池即將迎來回收趨勢。
預計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總退役量將達到380.3GWh,2021-2030年CAGR將達到48.9%。其中,2021-2025年三元鋰電池退役量為89.1%,磷酸鐵鋰電池退役率為29.3%;2025-2030年磷酸鐵鋰電池退役率為60.3%,同期三元鋰退役率為37.0%。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不斷增長,動力電池回收處理的緊迫性凸顯,目前主要的回收方式有梯級利用和拆解回收。
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景氣上升,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
階梯利用市場積累了很多,預計2025年后規模將迎來指數式增長。預計未來2-3年行業仍將處于政策規范和商業化探索期。中性預期到2025年,階梯利用市場規模將達到15.2億元,隨著行業標準和商業模式的逐步完善,階梯利用市場將迎來指數式增長期;中性預期,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13.5億元,2025-2030年CAGR有望達到83.2%。
預計2030年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總規模將達到758.4億元,2021-2030年CAGR將達到58.3%;樂觀情況下,2030年動力電池梯次+再生利用市場總規模有望達到1048.9億元。
隨著回收市場的快速發展,將為行業前期發展貢獻核心增量。回收市場技術齊全,在商業模式上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案例。是目前廢舊動力電池的主要使用方式,也將為市場前期發展貢獻核心增量。回收市場將成為動力電池回收企業的主要場景,從回收市場中脫穎而出的企業有望成為未來行業的領導者。
投資綜合分析三。
政府將繼續推進白名單制度,大規模規范回收企業將長期受益。
根據《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從企業布局和項目選址、技術設備和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和能耗、環保、產品質量和職業教育、安全生產和員工健康六個方面對動力電池綜合利用企業提出了規范要求。
目前共有88家企業被列入“白名單”,被列入其中的企業被視為行業正規軍,行業標準化發展可期。白名單企業在動力電池回收資質、渠道、技術、規模等方面都有相對完善的體系和運營能力。白名單企業有望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電池供應,長遠發展將充分受益。我公司也在積極準備申請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
隨著動力電池安裝量的大規模增加,鋰資源短缺、原材料價格高成為產業鏈發展的痛點,電池回收價值被重新評估,新老玩家加速進入市場,爭奪1000億元的市場藍海。目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隨著白名單企業的不斷擴張和商業模式的逐步完善,回收市場將更加規范,能夠形成商業閉環的完善回收渠道和企業有望長期受益。
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發展現狀。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企業之間存在著兩個顯著的競爭特征:
①行業處于發展初期,各種資本競相涌入;
②存續企業以“小作坊”為主,行業競爭無序問題嚴峻。
先進入“正規軍”將贏得長遠發展的機遇!
近年來,“城市礦山”的概念被反復提及,廢舊回收越來越受到重視。在2022年鋰資源短缺導致鋰價格快速飆升的背景下,廢舊動力電池回收作為鋰資源的又一“獲取方式”,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推進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的政策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截至2022年7月25日,我國共有14265家電池回收企業,其中7646家企業注冊資本不足500萬,占53.60%,行業呈現出“小、散、亂”的發展現狀。另一方面,行業仍然面臨著嚴峻的無序競爭,目前迫切需要進一步規范。許多“小作坊”企業以放棄環保為代價進行不正當競爭,導致大量退役電池流向非正規渠道,給環境帶來很大壓力。
權責關系不明確是行業無序競爭的根本原因。
產業無序競爭的根源:究其根源,權責關系不明確是產業無序競爭的根本原因。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于2018年2月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管理暫行辦法》,圍繞“誰負責回收,如何回收”的問題,明確了汽車生產企業的主要職責,要求汽車生產企業建立動力電池回收渠道,為我國建立完善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提供了政策指導。
然而,由于缺乏強制執行,市場仍然需要進一步規范管理規則。特別是在控制廢舊動力電池的流向方面,由于政策沒有明確界定消費者的回收責任,消費者沒有責任和義務將廢舊動力電池轉移給汽車制造商,導致大量退役動力電池以“高價贏家”的形式流向非正式回收渠道,加劇了市場電池供應短缺,惡化了競爭環境。
行業新藍圖,投資新機遇。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完成了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監管覆蓋,行業亂象整治已經箭在弦上。
國家平臺已收錄近千萬輛國產新能源汽車信息,目前已初步實現動力電池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為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提供了現實依據,為行業標準化發展提供了現實依據。
文章來源:http://www.bjxingyerongda.com | 電池回收|鋰電池回收|18650電池回收|鋰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