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和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上游鋰電池市場需求迅速增長。中國市場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連年位居世界第一,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4月11日,2023年“鋰電池之都”產業生態和供應鏈大會在四川省射洪市召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參加了會議,參觀了當地產業。與會專家表示,中國已連續六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鋰電池市場,全球和中國許多地方正在加快鋰電池產業布局,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積極培育產業生態。
(資料圖片)
然而,隨著最近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降溫,鋰價格繼續見底。根據上海鋼聯發布的數據,4月12日,部分鋰電池材料價格下跌,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下跌3500元/噸,均價1萬元/噸,工業級碳酸鋰價格下跌3500元/噸,均價1萬元/噸。
在上述會議上,與會企業指出,價格暴漲暴跌不利于行業發展。目前,鈉離子電池等產品的替代和動力電池的標準化回收過程將進一步加快,促進未來原材料價格回歸正常,為各個環節保持合理的利潤率。
鋰電池行業迎來了發展窗口期。
鋰電池行業作為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的上游行業,受到需求方政策的顯著影響。從2021年底開始,國家陸續出臺政策文件,引導鋰電池行業下游應用市場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協調穩定,幫助再生能源發展和能源改革,促進產業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國家政策的出臺給鋰電池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此前發布消息稱,根據行業標準公告企業信息和研究機構的計算,2022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達到750GWh(吉瓦時),同比增長130%以上,其中儲能鋰電池產量超過100GWh;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鋰電池產量分別為185萬噸、140萬噸、130億平方米、85萬噸,同比增長60%以上;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產業總產值超過萬億元。
在上述會議上,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理事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駐部紀檢組原組長金書波表示,2022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載量約為295千瓦時,儲能鋰電池累計裝載增長率超過130%。鋰電池行業在新能源汽車儲能等應用領域迎來了增長窗口。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僅有40多個電池環節規劃項目,總產能規劃超過TWh,規劃投資超過4300億元。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電動船舶和電動航空市場,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儲能市場。這是中國鋰電池企業的巨大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在會上指出,中國儲能市場預計將突破100GWh,為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提供更多的市場增長,因為電化學儲能更加靈活,更符合人口集中地區的需求。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劉文強也在會上表示,目前中國鋰電池市場占全球約70%,鋰電池全球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然而,隨著全球鋰電池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一系列矛盾,如產業的激進擴張和資源的競爭,尤其是世界各大經濟體對鋰資源開發利用的控制不斷加強。鋰礦石和碳酸鋰的價格波動劇烈,對產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青海鹽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宋顯珠指出,中國鋰電池產業鏈供應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鋰電池消費市場,也面臨著鋰礦資源供應不足、鋰技術創新約束等相關問題。“中國鋰資源儲量占全球6%,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江西,四省查明資源儲量占全國96%。鹽湖的比例最大(82%),其次是鋰輝石(11%)和云母(7%)。”
因此,為了提高鋰資源開發的效率和供給率,保證鋰電池產業鏈上游供應的安全穩定,需要積極調整鋰礦和鋰鹽資源的全球布局,創新升級資源開發和提取技術。
價格暴跌迫使產能結構調整。
上游鋰鹽價格一直影響著鋰電池企業的神經。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2022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同比上漲30%。以碳酸鋰價格為例,根據多家行業網站的監測數據,2022年11月下旬電池級碳酸鋰均價達到1萬元/噸的歷史超高水平。在接下來的不到五個月里,鋰價下跌了近60%。
根據上海鋼聯發布的數據,4月12日部分鋰電池材料報價持續下跌,電池級碳酸鋰下跌3500元/噸,平均價格為每噸1萬元,工業級碳酸鋰下跌3500元/噸,平均價格為每噸1萬元。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當升科技副總經理王曉明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由于下游需求減少,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上游冶煉廠難以出貨。第一季度,大廠出貨量少,庫存累積嚴重。電池和材料制造商相繼減產去庫。據不完全統計,鋰鹽制造商至少有8萬噸庫存。
王曉明進一步指出,目前鋰電池原材料價格暴漲暴跌是由于價格指令失效。原材料受需求方刺激,受資本炒作因素影響,價格一路飆升,鋰產業鏈交易模式復雜化,進一步傳導和放大真實需求。高峰期鋰價增長10倍以上,鈷價增長100%以上,鎳價增長80%以上。
“從去年的年報來看,資源端的整體利潤是相當可觀的,有些企業的利潤甚至達到了幾百億元,但下游需求端的企業大多處于盈虧平衡線上下。這樣的供應鏈其實是無法持續的。而且,當原材料劇烈波動時,也會導致用‘鈉’代替‘鋰’的發生。”王曉明表示,在之前的暴漲過程中,下游電池廠開發了鈉電池等新技術路線,未來電池市場將根據應用場景進行細分。而且,倉庫的暴漲暴跌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原材料的價格會回到每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保持利潤,每個人的價值,每個環節都會回到每個環節。
會上發布的《2022中國鋰電池產業發展指數》顯示,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下降和鋰電池價格持續波動,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優勢更加突出,預計2025年產量比例將上升至。根據應用領域,在應用需求的帶動下,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預計2025年產量比例將分別上升至和。
賽迪顧問副總裁馬承恩表示,在新周期下,面對低端產能清理、高端產能布局門檻越來越高的現實問題,鋰電池企業需要重新規劃產能、布局產業鏈、完善供應鏈,在“低端供過于求”和“高端供不應求”的復雜情況下,將產能的結構化調整放在重要位置,通過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以更加開放的新思維應對市場競爭。
動力電池正朝著大規模退役的時代邁進。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下,近年來動力電池產能大幅擴大,退役動力電池數量也呈逐年增長趨勢。由于動力電池原材料供應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動力電池的回收潛力巨大。
根據《2022中國鋰電池產業發展指數》,從2021年開始,動力電池退役量明顯增加,2022年退役總量為(萬噸),預計2025年以后每年退役動力電池數量將達到百萬量級,2026年將迎來下一個動力電池退役高峰,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退役量將分別達到(萬噸)和(萬噸);磷酸鐵鋰電池退役增長率也將明顯快于三元電池,預計未來退役規模將超過三元電池。
隨著頭部動力電池企業進入加快建設各地產線、釋放高質量產能、維持上游供應鏈穩定的發展階段,電池回收已經成為相關企業新一輪業務布局的重要方向。根據寧德時代()近日發布的年報,2022年電池材料和回收收入達到億元,同比增長。
馬承恩還指出,自2021年以來,上市電池回收企業總市值大幅增長,2018-2022年復合增長。電池回收領域的布局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內部資源回收效率,進一步保障供應鏈安全。
“鋰電池的使用雖然是綠色的,但生產環節不一定,回收環節存在很多問題。目前,中國鋰電池產業發展的關鍵不是投資和生產規模的快速擴張,而是鋰電池回收和梯級利用的標準化。”中國質量千里行促進會會長、國家質檢總局原工程師、北京大學質量與法治研究所所長劉兆彬告訴21世紀經濟報告。
劉兆彬進一步指出,未來廢舊電池再生提取的鋰資源比例將繼續上升,但目前電池回收面臨自動拆卸效率低、缺乏關鍵技術相關標準、缺乏高端和基礎專業人才等問題,與行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不匹配,需要加快完善行業標準和政策體系,從而引導動力電池回收行業規范發展。
據統計,2018-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別公布了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標準條件》的4批88家企業名單。企業獲得的資質有三種:“梯級利用+再生利用”、“梯級利用”和“再生利用”,其中梯級利用企業最多,共48家,占比較大。
四川長虹格潤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羅章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雖然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正規軍的數量在逐步增加,但目前行業進入門檻較低,部分“小作坊”的野蠻回收拆解也會帶來很多安全環保隱患。希望未來能提高動力鋰電池回收行業的進入門檻,加強動力鋰電池回收關鍵技術的突破,完善動力鋰電池回收領域的人才培養,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
關鍵字:
文章來源:http://www.bjxingyerongda.com | 電池回收|鋰電池回收|18650電池回收|汽車電池回收